本站收录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插图高级,而且全部链接到卫星影像甚至高清街景,如同身临其境。
谷歌卫星使用说明。 如果你喜欢这个小玩意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咱们不是土豪也能嗨嗨皮皮环游世界!
欧洲温泉疗养胜地(The Great Spa Towns of Europe),该跨境遗产地包括7个欧洲国家的11个城镇:巴登(奥地利)、斯帕(比利时)、弗朗齐谢克(捷克)、卡罗维发利(捷克)、玛丽安斯凯(捷克)、维希(法国)、巴特埃姆斯(德国)、巴登-巴登(德国)、巴特基辛根(德国)、蒙泰卡蒂尼泰尔梅(意大利)、巴斯(英国)。
这些城镇都以天然矿物质水源而发展起来,是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蓬勃的欧洲温泉疗养热潮的见证,这一热潮催生了一批大型国际化温泉度假村。温泉疗养馆、温泉大厅(专门用于理疗的房屋)、泵房、饮水厅、柱廊和地道等将天然矿泉水资源用于沐浴和饮用的温泉建筑群影响了温泉城镇的空间布局。其它相关设施还包括花园、集会厅、赌场、剧院、旅馆和别墅,以及特定的温泉配套基础设施。这些设施都融入市镇整体格局,造就一个个在如画的景观中精心管理的休闲和治疗环境。这些城镇体现了人类价值观与医学、科学和浴疗学发展的重要交流。题图是巴德埃姆斯(Bad Ems)
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式清真寺(Sudanese style mosques in northern Côte d’Ivoire),这8座小型土坯清真寺分别位于腾格雷拉省、库托省、索罗邦戈省、萨马蒂吉拉省、姆本格省、孔格省和卡瓦拉省。这些清真寺的特点包括外突的木杆,顶部带有陶器或鸵鸟蛋装饰的垂直扶壁,以及锥形宣礼塔。它们展示了一种特有的建筑风格,据信该风格起源于14世纪前后马里帝国的杰内城(Djenné),该国因与北非的跨撒哈拉沙漠的盐与黄金贸易而兴盛。尤其自16世纪以来,这种风格从沙漠地区向南传播到苏丹大草原。为了适应当地更潮湿的气候,建筑高度降低,并出现了更坚固的支撑。
上世纪初科特迪瓦有数百座类似风格的清真寺,仅有20座留存至今,遗产地由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8座组成。这些清真寺具有独特的苏丹风格,为西非萨瓦纳地区所特有。伴随着商人和学者从马里帝国向南扩散,将跨撒哈拉的商贸路线延伸到了森林地区,这种风格在17-19世纪间发展起来。它们是促进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跨撒哈拉贸易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伊斯兰建筑和当地建筑形式的融合,其风格极为独特,经久不衰。麦加大清真寺
罗伯托·布雷·马克思庄园(Sítio Roberto Burle Marx),该遗产地位于里约热内卢以西,主体为巴西景观设计大师、艺术家罗伯托·布雷·马克思(Roberto Burle Marx,1909-1994)历时40多年开发的一个成功项目。他运用本土植物,借鉴现代主义思潮,打造了一个“活的艺术作品”兼“景观实验室”。自1949年起,该庄园就拥有日后界定马克思园林的关键特征,并影响了现代园林的国际化发展。卡尔·马克思
其特点包括弯曲的造型、多且茂盛的植被、符合建筑学规范的植物配置、强烈的色彩对比、热带植物的运用,以及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融入。到20世纪60年代末,庄园已收集最具代表性的巴西植物,以及其它稀有热带物种。3500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栽培品种与本土原生植被在这里和谐共生,多见原生植被有红树林沼泽、雷斯廷加(一种独特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湿润阔叶林)和大西洋森林。苏州古典园林
庄园展示了形式即过程的生态概念,包括作为环境和文化保护基础的社会协作。它是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现代热带园林。
施派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的犹太社区遗址(ShUM Sites of Speyer, Worms and Mainz),该遗产地位于莱茵河谷上游的施派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等前帝国座堂城市。施派尔犹太会堂部分包括犹太教堂和妇女会堂的建筑结构、犹太学校考古遗迹、庭院和仍然完好无损的地下浸礼池,建筑及施工质量很高。沃尔姆斯犹太会堂建筑群(Worms Synagogue Compound)部分包括战后在原址重建的12世纪犹太教堂和13世纪妇女会堂、犹太社区礼堂和纪念性的12世纪浸礼池。题图是遗产点之一的Speyer Jewry-Court
遗产地还包括沃尔姆斯和美因茨的老犹太公墓(Old Jewish Cemetery Worms)。这4个组成部分生动地反映了独特的德系犹太人风俗的初期形成过程,以及犹太社区的发展和定居模式,尤以11-14世纪最为突出。这些建筑是后来欧洲犹太社区、宗教建筑以及墓地的原型。希伯来语中“犹太社区”(ShUM)一词就是施派尔、沃尔姆斯和美因茨的首字母缩写。
阿里卡和帕里纳科塔地区的新克罗文化聚落及木乃伊制作(Settlement and Artificial Mummification of the Chinchorro Culture in the Arica and Parinacota Region),遗产地由3个区域组成:位于阿里卡市区的阿里卡山北坡、哥伦布10遗址,以及城南100公里处的农村环境中的卡马罗内斯河入海口。它们共同见证了约公元前5450年至前890年的海洋狩猎采集者文化,
这些人居住在智利最北端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干旱且环境恶劣的北岸。在该遗址发现了已知的最古老的人工木乃伊化尸体的考古证据,墓地中既有人工木乃伊化的尸体,也有由于环境条件而保存下来的尸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克罗人完善了其复杂的殡葬习俗,他们系统地肢解和重组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亡者的身体,以创造“人造”木乃伊。这些木乃伊的材质、结构和审美特质被认为反映了先人在新克罗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该遗迹中还发现了用矿物和植物材料制成的工具,以及用骨头和贝壳制成的简单器械,这些器具使得新克罗人能够大量开发海洋资源。亦是新克罗文化复杂精神信仰的独特见证。复活节岛
罗西亚蒙大拿矿业景观(Rosia Montana Mining Landscape),是位于罗马尼亚西部阿普塞尼山脉的金属矿区,它是已知的最重要、最大、技术上最多样化的罗马地下金矿开采遗址。罗西亚蒙大拿是罗马帝国时期大量黄金开采活动的所在。自公元106年开始,在随后的166年里,罗马人从该地开采了约500吨黄金,并为此开发了高技术含量的工事,各类矿道总长达7公里,还为开采高品质矿石而在4个地下区域建造了水车。涂蜡的木板记载了关于这一时期采矿活动的详细法律、社会经济、人口统计和语言信息,范围不仅限于阿尔伯努斯·麦欧尔旧矿,而是适用于达契亚省。
遗产地展示了外来的罗马采矿技术与本土技术的融合,这在同一时代未见于别处。从中世纪到现代,罗西亚蒙大拿的开采工作仍在继续,但规模较小。这些后来的采矿工事围绕着古罗马时期的矿道,并与之交织。这些遗址群位于农牧业景观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支撑矿区的社区机构。矿坑
奥涅加湖和白海的岩刻(Petroglyphs of Lake Onega and the White Sea),包含了位于俄罗斯卡累利阿共和国境内4500幅新石器时代的岩刻,距今约6000-7000年,是欧洲最大的岩刻遗址之一。其岩刻记录了芬诺斯堪底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申报的系列遗产包括33处岩刻遗址,分布在相距300公里的两地:22处位于普多日区的奥涅加湖 Petroglyphs of the Lake Onega(共1200余幅图案),11处位于白海城区的白海 Petroglyphs of the White Sea(共3411幅图案)。奥涅加湖的岩刻图案大部分是鸟类、动物、半人半兽象,以及可能象征月亮和太阳的几何形状。白海的岩刻大多描绘狩猎和航海场景,包括相关工具以及动物和人类的脚印。它们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品质,展现了石器时代居民的创造力。这些岩刻与定居点和墓地等遗址有关。推菲尔泉岩画
普拉多大道和丽池公园,艺术与科学的景观之地(Paseo del Prado and Buen Retiro, a landscape of Arts and Sciences),这个占地200公顷的文化景观位于马德里的城市中心,自西班牙式林荫大道的原型普拉多大道于16世纪落成以来不断发展。大道的特色是大型喷泉(尤其是大地女神喷泉和海神喷泉),以及被知名建筑环绕的城市地标大地女神广场。
该遗产地体现了18世纪开明专制主义时期对城市空间和发展的新理念,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建筑与工业、医疗保健和研究用途的建筑相得益彰,共同阐释了西班牙帝国鼎盛时期人们对乌托邦社会的渴望。面积120公顷的丽池花园是建于17世纪的布恩·丽池宫的遗迹,是该遗产区最大的组成部分,展示了从19世纪至今的多种园林风格。遗产地还包含错落有致的皇家植物园和多为民居的耶罗尼姆斯街区,那里有丰富多样的19-20世纪建筑,其中也包括文化场所。
绘画之都帕多瓦,乔托的斯克洛维尼礼拜堂及帕多瓦14世纪壁画群(Padua’s fourteenth-century fresco cycles),该遗产地由8个分布在帕多瓦老城区内的宗教和世俗建筑群构成,这里有多位艺术家在1302-1397年之间为不同类型的赞助人在不同功能的建筑内创作的大量壁画。
然而,帕多瓦壁画群在风格和内容上保持了统一性,其中包括乔托(Giotto)在斯克洛维尼礼拜堂绘制的壁画(被认为是壁画史上革命性发展的开端),以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如阿珀的瓜里恩托、梅纳博伊的朱斯托、泽维奥的阿尔泰基耶罗、维罗纳的阿万齐和雅各布。这些壁画共同展现了14世纪壁画艺术是如何随着新的创作动力和对空间表现的理解而发展的。题图是遗产点之一的圣乔治圣安东尼大教堂和修道院 Basilica and Monastery of St. Anthony Oratory of St. George
里维埃拉旅游之都尼斯(Nice, Winter Resort Town of the Riviera),地中海城市尼斯临近意大利边境,由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温和气候和滨海地理位置,她见证了冬季气候型度假胜地的演变。从18世纪中叶开始,尼斯吸引了越来越多贵族和上流社会家庭前来越冬,他们主要来自英国。
1832年,当时尚属萨丁尼亚王国的尼斯实施了一项旨在提高对外国人的吸引力的城市管理规划。此后不久,一条2米宽的滨海小道被扩建成享有盛誉的步行街,在1860年尼斯被割让给法国后,这条街被称为英国人步行大道。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越来越多的来自其他国家,特别是俄罗斯的冬季居民涌入这座城市,推动了毗邻中世纪古城的新区域的持续发展。冬季居民的异域文化影响,以及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风景的愿望,塑造了该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兼收并蓄的建筑风格,使这座城市成为知名的国际性冬季度假胜地。
友情链接: 大图库卫星 大图库 超级模特 it屋 嘘嘘图片网 扣子图库
找茶网找茬 5iy.com 粤房网 暗黑 就买就卖 淘狗 2QQ 看电影.
卫星地图 途嗨 随手贴 图王谷歌地球网页版 抓钱 DJ库 35168 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