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插图高级,而且全部链接到卫星影像甚至高清街景,如同身临其境。
谷歌卫星使用说明。 如果你喜欢这个小玩意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咱们不是土豪也能嗨嗨皮皮环游世界!
瓦尔帕莱索港口城市历史区(Historic Quarter of the Seaport City of Valparaíso)既处在一个地球板块漂移所形成的地理断层上,又完整地保留着世界海运变迁所留下的历史断层。始建于1536年,曾经是太平洋东岸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九十年前的它突然沉寂。在瓦尔帕莱索老城,几乎没有平地,山直接连到海。瓦城的建筑,也就不得不沿山而建。由于山势陡峭,基本上每一家的屋顶,正好与他们邻居的地基持平。
瓦尔帕莱索殖民城市是19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城市发展和建筑发展的典范。整座城市象坐落在阶梯式剧场中,呈盆状。城中特色之一在于一种特别的通工具:轨道式缆车。这种缆车介于电梯和铁路机车之间。它们像电梯一样靠缆索牵引上下;又像列车车厢一样有车轮和铁轨。它们的铁轨大多呈30度以上的倾斜。如今,该城尚有15部缆车在正常运行。这个就是缆车。这是1846年建造的教堂:San Francisco Church
博尔戈尔山和纳巴塔地区(Gebel Barkal and the Sites of the Napatan Region)5个考古遗址,分布在尼罗河河谷方圆60多公里的区域内,是库施第二王国纳巴塔文化(公元前900年到公元前270年)和麦罗埃文化(公元前270年到公元350年)的历史见证。
博尔戈尔山(Jebel Barkal),这座一百多米高的沙漠中的孤山,在努比亚人的心目中,这是一座圣山,库施王国的北部都城和祭祀中心纳巴特就建在山下。在孤峰的顶上还保存着库施法老塔哈卡(公元前690-前664年在位)一座建筑的遗迹。考古学家已经发现,在山前曾经建有大量神庙、王宫和其他建筑。
这些金字塔都是库施王国的法老们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这一带有20多座,与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它们显得低矮的多但最高的也有数十米,而且相互间距离也很近,这些金字塔都用砂岩建造,里边都用沙子和碎石填充,2000多年的岁月风霜,已使他们表面风化,部分倾塌。
克雷塔罗的谢拉戈达圣方济会修道院(Franciscan Missions in the Sierra Gorda of Querétaro)谢拉戈达的5座圣方济会修道院建于公元18世纪中期,它是基督徒最后传入墨西哥中部地区时建立的,同时,它也是基督教在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和田纳西州传播的重要证据。教堂装饰华丽的外观展示了传教士与当地人非凡的创造力,教堂周围的乡村聚居地则保留着它们本身的地方特色。
在何尔潘、康卡、兰达、提拉科和坦可约五所镇子上的这几座教堂,展示了18世纪西班牙巴洛克式的螺旋、天主教的圣象和精美的钟楼所能带给人们的愉悦。当地人还将蹦蹦跳跳的野兔、圆月、螺旋形的石花连同它们的宇宙观以及来自基督教的神灵们一起雕刻在墙壁上,验证了教堂的建造过程。Mision Santa maria、Misión Francisca De Tancoyol、Misión San Francisco De Tilaco、Misión Concá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Bamiyan Valley)向世人展示了从公元1世纪至13世纪期间以古代巴克特里亚文化为特征的艺术和宗教发展。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的干达拉流派兼收并蓄了各种文化影响。这一地区汇集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庙宇,以及伊斯兰教时期的防御建筑。
巴米扬山谷因丰富的佛教洞窟遗址及洞中高达53米的石雕佛像而与中国的敦煌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同被列为三佛教艺术最珍贵的遗产地,是希腊式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作品。
屹立在巴米扬石窟群中的这两座大佛,一尊凿造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因雕凿在巴米扬河谷边山崖面南的断崖上,故被称为“巴米扬大佛”。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
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第一是四川省乐山大佛,高71米、第二大是山西省蒙山大佛,高63米。蒙山大佛在这里),2001年3月12日,大佛遭到了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爆炸声持续了三四天。
德尔本特城堡、古城及要塞(Citadel, Ancient City and Fortress Buildings of Derbent)建于6世纪,有大约1500年的历史,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它的历史可能更长。据推断,公元3世纪已经是德尔本特的全盛时期,大量从叙利亚、印度和埃及来的产品在坟墓中被发现。3世纪中期德尔本特被波斯人占领,从此该小镇开始衰落,而后在公元531到579年它又开始了崭新的阶段。
德尔本特复杂的堡垒城墙3米厚,占地4至多公顷,由两道墙构成。这儿的平行的两道墙有一样的构造,北面的建造时间早于南面的那一道,两面墙有众多的塔。南部和北部的城市的城墙有几个门。在许多世纪期间,墙、塔和门被不断的重修。对水的存取和利用结构是这个城镇的另一特点。在德尔本特,一些古老的喷泉至今仍能见到,当地的居民还在使用这些喷泉。
德尔本特是一度称霸里海东西两岸的撒撒尼波斯帝国的北方国界。该要塞以石头筑成。由海岸上至高山,有两条平行墙作为屏障。德尔本特城便建于两墙之内,保留了其中世纪的部分建筑风格。该遗址直至19世纪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亚述古城(Ashur (Qal'at Sherqat))现名谢尔卡特堡,始建于公元前3000多年,但是其最重要的历史阶段是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当时亚述古城是亚述帝国的第一都城。亚述古城也是亚述帝国的宗教中心,是国王加冕和举行葬礼的地方。亚述古城最后被巴比伦人攻占,但是在公元1世纪和2世纪帕提亚时代经历了短暂的复兴。
亚述城的城市布局呈三角形,西面和北面有城墙。城墙长约4公里,分内外两层,已确定8座城门。内墙厚7米,城门饰有彩色琉璃砖;外墙外有宽约20米的护城河,其两端通底格里斯河,东面和北面有砖石砌的堤墙以防洪水。城内建筑多位于北部。公元前七世纪留下来的文件告诉我们,亚述古城应该有三十四所神庙、三所宫殿,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只掘了极少部份。
托卡伊葡萄酒产地历史文化景观(Tokaj Wine Region Historic Cultural Landscape)生动地表现了该地区低山河谷地带历史悠久的葡萄酒酿造传统。葡萄园体系繁杂庞大,包括葡萄园、农场、村庄、小城镇,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网络般的地下酒窖,显示了著名的托卡伊葡萄酒的每个酿造过程,近三个世纪以来其质量和生产都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托卡伊葡萄酒产地历史文化景观包括了28个村庄和11149公顷的葡萄园,遗产总面积达13255公顷,缓冲区总面积为78879公顷。据现存的史料记载,托卡伊地区至少自12世纪就开始种植葡萄。
托卡伊奥苏葡萄酒酒味甜润醇美,琥珀色的酒液晶莹剔透,是匈牙利的“国酒”,也是匈牙利人最为珍视的民族品牌。这种葡萄酒是用留在葡萄藤上任其腐烂的富尔民特(Furmint)葡萄和哈斯莱威路(Harslevelu)葡萄两者结合酿造而成。从这个方向可以过去
圣卡特琳娜地区(Saint Catherine Area)地区位于埃及南西奈省,是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内的世界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这座距今1400年的修道院,尽管远离尘世,仍香火鼎盛,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到这里来朝圣、游览。
圣卡特琳娜正统修道院(Saint Catherine's Monastery)坐落在何烈山(Mount Horeb)脚下。何烈山是基督教的圣山,又叫做西奈山、摩西山(Mount Moses),基督教的信徒们虔诚地称其为“神峰”(The Holy Peak)。西奈山上建有纪念摩西接受上帝戒命的神庙(Chapel),神庙始建于公元532年,后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现存的庙宇建于1934年,但石料仍是公元532年初建时的石料。
卡特琳娜正统修道院,始建于公元6世纪,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修道院。修道院的建筑物呈扁四角形。被长85米×宽76米,高度为15米左右的墙壁包围。这一墙壁的南面和西面的部分在14世纪的地震中崩塌,之后又重建。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Complex at Bodh Gaya)最早应为公元前三世纪大兴佛法的阿育王所建。公元前一世纪的著名巴尔户特佛塔(Bharphut stupa)的石头栏柱上,就刻有此寺庙浮雕的外形,从浮雕的图案可以看出有金刚宝座及菩提树被栏楯柱所围绕。传说这里是佛打坐四十九天后开悟的地方,在公元前250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这里建寺,以纪念佛陀开悟的确切位置,真正成为寺院是在笈多王朝时代。
最主要的建筑物是高约50米的摩诃菩提寺,形如金字塔,底层为边长各15米的四方形,上部逐渐收缩,顶部为圆柱状,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寺塔第一层四角有四个与主塔形制相仿,但规模较小的金字形塔及圆顶。
寺东大门前有一石牌坊,大门两旁则为佛龛,龛内及寺内大殿供有贴金佛像。寺的其余三面有60余根高2米的石制围栏柱,分别建于公元前5世纪与公元前2世纪。如今的石围栏大多为复制品,真品已移至各博物馆陈列。
帕拉马里博的古内城(Historic Inner City of Paramaribo)曾经是17世纪至18世纪时的荷兰殖民地。帕拉马里博城内古老的市中心仍然保持着昔日那富有创意、极具特色的街道布局。内城的建筑物依然在向世人展示着荷兰建筑风格与当地传统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的逐步融合。
1651年英国占据了帕拉马里博。当时英国的苏里南总督弗朗西斯·威洛比下令将这个基地改造为一个堡垒。英国人的居民点则位于这个堡垒的南部,离堡垒约50千米,苏里南河的上游。1667年荷兰人重新攻占了这个地区,从此这里成为整个殖民地的中心。
1683年市内仅有27座建筑物。一直到1790年市内的建筑物数量才超过了1000。在1821年和1832年的两次大火中城市部分被毁。1863年奴隶制被废除,1873年过去的奴隶必须继续为原来的主人劳动的十年期限过后,许多这些过去的奴隶迁入帕拉马里博,这使得帕拉马里博第一次不得不扩建。
友情链接: 大图库卫星 大图库 超级模特 it屋 嘘嘘图片网 扣子图库
找茶网找茬 5iy.com 粤房网 暗黑 就买就卖 淘狗 2QQ 看电影.
卫星地图 途嗨 随手贴 图王谷歌地球网页版 抓钱 DJ库 35168 2188